本文重点讲述Redis的何监哪些metrics需要重要监控(篇幅有限,不能涵盖所有),何监以及我们如何获取这些metrics数据。何监从而确保对我们应用至关重要的何监Redis是否健康运行,以及当出现问题时能及时通知我们。何监 吞吐量 吞吐量包括Redis实例历史总吞吐量,何监以及每秒钟的何监吞吐量。可以通过命令info stats中的何监几个得到我们要监控的吞吐量: 内存利用率 Redis高性能保障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足够的内存。Used memory表示Redis已经分配的何监总内存大小。我们可以通过info memory命令获取所有内存利用了相关数据,何监其结果如下: 需要注意的何监是,如果我们没有配置maxmemory(可以通过config get/set maxmemory查询并在不重启Redis实例的何监前提下设置),那么Redis可能会耗尽服务器所有可用内存,何监从而可能导致swap甚至被系统kill掉。 所以建议方案是香港云服务器配置maxmemory,并且配置maxmemory-policy(不要是默认的noviction)。即使这样还不够,因为如果并发比较大的话,缓存逐除策略可能会忙不过来,从而依然会有无法操作Redis的错误。所以强烈建议:在配置maxmemory-policy和maxmemory双策略的前提下,对used_memory进行监控,建议是maxmemory的90%。例如maxmemory为10G,那么当used_memory达到9G的时候,进行相关预警,从而准备扩容。 缓存命中率 缓存命中率表示缓存的使用效率,很明显,它通过公式:HitRate = keyspace_hits / (keyspace_hits + keyspace_misses) 计算得到。在info stats中恰好有这些数据: 缓存命中率建议不需要低于90%,越高越好。这个命中率越低,表示越多对缓存中没有的KEY进行了访问。可能是这些KEY已经过期、已经被删除、服务器租用已经被evict、或者压根儿不存在的KEY非法访问等原因。 缓存命中率越低,或导致越多的请求穿透Redis从MySQL(或者其他速度远比Redis慢的存储服务)获取数据,从而导致越多的请求有更大的延迟,导致API耗时增加,影响用户体验。 如果是内存不足,那么需要扩容。例如info stats中的evicted_keys不为0,或者used_memory达到了内存上限。如果是用法问题,那么需要优化代码。 客户端连接数 这个值可以通过info clients中的字段connected_clients获取,它会受到操作系统ulimit和redis的maxclients配置的限制。如果Rdis客户端中报出获取不到连接数的错误(异常信息:ERR 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),需要排查这两个地方是否限制了客户端连接数。当然,也可能还有其他其他原因,比如客户端BUG导致连接没有释放等。亿华云 慢日志 Redis和其他关系型数据库一样,也有命令执行的慢日志。慢日志收集的阈值可通过config set slowlog-log-slower-than配置,单位是微妙。默认是10000微秒,即10ms,笔者认为这个默认值设置的太大,建议将其调整到1ms。因为这个慢日志统计的时间只是命令执行的时间,不包括客户端到服务端的时间,以及命令在服务端队列中的等待时间。以Rdis的性能来说,正常的执行时间一般在10微秒级别(单实例OPS可以达到10W)。所以,设置slowlog-log-slower-than为1000,即1毫秒已经绰绰有余: 另外,可以通过命令slowlog reset清理掉所有保存的慢日志。 说明:Redis4.0或者更高的版本多了两个额外的字段:客户端IP端口以及客户端名称。客户端名称可以通过命令:client setname 进行自定义设置。 延迟监控 任何环境都会存在延迟,关键是看延迟是否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内。一些影响会比较大的高延迟,可能会有很多的原因,例如:网络原因、计算密集型命令、时间复杂度为O(n)的命令、系统内存不够发生SWAP等。 Redis提供了非常多的工具来定位这些延迟问题。 即慢日志,前面已经有详细的说明,这是非常重要的监控项。Redis是单线程处理命令,所以如果有执行时间比较长的命令,就会导致其他命令阻塞。 latency monitoring是从Redis2.8.13开始引入的新特性,用来帮组定位延迟问题,它能够记录Redis产生延迟问题的可能原因。需要通过如下命令来开启这个特性,当然,也可以在redis.conf中配置: 接下来可以通过如下命令检查是否开启成功: Redis服务内部延迟。通过执行命令:src/redis-cli --intrinsic-latency sec得到延迟统计数据,它的结果可以用来衡量Redis服务内部延迟时间。这个命令的总运行时间由最后一个参数sec决定。通过这个命令,我们能判定搭建的Redis服务性能是否正常。命令使用参考: 前面使用--intrinsic-latency可以检查Redis内部延迟情况,但是因为Redis是远程缓存服务,命令执行时从客户端到服务端的时间延迟并没有得到统计。而且相比起内部延迟,Redis客户端到服务端的网络延迟影响更大,不确定因素也更多,比如网络抖动等。Redis也提供了相关命令来统计网络延迟情况,这个命令的本质就是通过ping你的Redis服务端来衡量响应时间。使用方法如下: 注意:这个命令会一直运行下去,除非你主动终止它。 cachecloud 通过上文我们可知,大部分的metrics都可以通过info命令得到,毫不夸张的说,info命令是窥探Redis最好的方法。所以,要监控要Redis,我们一定要熟悉info结果中每个字段的含义,然后结合自己的业务有针对性的定制化最适合我们业务的监控方案。但是info命令只是一个单机版的命令,而一般我们的生产环境是redis集群。那么我们需要一个专业的监控服务来将整个redis集群的metric聚合起来方便我们查看,笔者在这里强烈推荐cachecloud。GIthub地址为:https://github.com/sohutv/cachecloud,用过的都说好,嘿嘿~